用档案讲好黄河故事
本文转自:济南日报
黄河记忆专题档案文献展:
用档案讲好黄河故事
□本报记者赵晓林 一场主题明确、内容珍贵而独特的展览正在山东省档案馆举办,吸引了很多单位前去参观。这场展览就是山东省档案馆联合山东黄河河务局等举办的“黄河记忆专题档案文献展”。●展出了精选的余件档案、图片、视频 省档案馆方面介绍,“黄河记忆专题档案文献展”展示面积平方米,精选余件档案、图片、视频等,分“大河之来、大河之患、大河之治、大河之泽、大河之兴”五个部分,从档案史料的视角回首黄河的过往,展示了自年的多年来,山东人民与母亲河相依相连的漫长历史画卷。展览坚持把牢政治方向,精心谋划筹备,突出档案特色,以时间为轴线,突出展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保护黄河、治理黄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 记者看到,在展墙上、展柜中,各种有关黄河的文献、资料、实物等,大都是具有历史沧桑感的珍贵历史档案,具有很高的资料性和文献价值。 为什么从年这个时间点开始呢?档案馆方面介绍,这是因为在历史上,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于世的黄河曾多次改道。年,黄河在河南兰仪(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后弃徐淮故道北徙,夺大清河入渤海,形成现行河道,黄河自此重回山东“老家”。本次展览就选取了这个时间节点作为起点。 黄河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一路向东,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九个省(区),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全长公里。它从源头的涓涓细流起步,沿途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千万条溪川。●党和政府带领人民治黄的内容占据大部分 “九曲黄河”,是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一个词。从展出的档案照片与图示可以知道,如今的黄河主要有六个大弯,从上游到下游依次是:唐克湾、唐乃亥湾、兰州湾、河套河弯、潼关湾、兰考湾。 黄河滋养着中华大地,孕育了灿烂多姿、包罗万象的中华文明。从这次展览中可以了解到,华夏文明的第一缕圣火,就是万年以前,在黄河岸边的西侯度燃起的;再比如,中国大姓的起源地,从档案资料可以梳理出,在位于黄河流域的山东这片土地上,包括朱、高、曹、曾、田、丁、卢、汪、崔、陆、邱、谭、邹、孟、薛、易等姓氏起源于此。 记者在展厅中看到,展览中展出了从古至今各个年代的多幅黄河地图,很多都是古代手绘的黄河图,非常罕见、珍贵。其中有一幅《中国黄河地图》,原图现藏法国国家图书馆。这幅河图展示的为清乾隆后期河南、山东河防水利图,不著绘者及绘制时间,经考订表现内容为乾隆三十九年至四十九年(-)之间,河南山东河道总督辖内河防工程岁修情况。 记者在参观时注意到,展览中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带领人民治黄的内容占据了重要位置和大部分面积。在“宽河固堤”的方针指导下,山东黄河两岸堤防,根据河道不断淤积抬高和不同时期的防洪标准,曾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修堤,建成了黄河两岸包括堤防、险工、控导工程和分滞洪工程在内的防洪工程体系,放淤固堤、河道整治,保证了防洪安全。进入20世纪,开展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进行调水调沙,既保证了黄河安澜,又实现了黄河不断流、维持黄河健康的重大成效。如今,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推进实施,山东正加快打造生态保护样板区、长久安澜示范带、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文化“两创”新标杆。奔流而来的黄河,正自信地绽放着盛世欢颜。 ●“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 在“大河之兴”板块中,以多种文字、图片、视频等档案资料,记录了新时代山东“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的担当与作为。作为沿黄经济体量最大省份、黄河流域唯一出海口,山东锚定“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目标要求,找准自身定位,主动担当作为,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奋力实现“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古老黄河的保护与发展正谱写着历史新篇章。本次展览在工作日免费对外开放,参观团体需要向省档案馆提前预约。同时为了方便更多人参观,本次展览同步举办了线上展览。 省档案馆方面表示,“黄河记忆专题档案文献展”努力打造面向社会公众了解黄河文化、品读黄河历史、展现黄河保护和治理成就的教育平台,充分发挥省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基地的作用,讲好“黄河故事”山东篇章,积极服务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