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今3500年的一座商代古城,改写了华夏

从年的一次特大洪灾开始,这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探索着这个城市的根。这个水造的城市,浩瀚的长江横穿整个城市,滋养了这片水土,同时也使这个城市遭受了洪灾。

六十四年前,在那次洪灾中,出人意料地“冲”出一座古城,距今三千五百年,从此,改写了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惟一发源地的一句话。

这个英雄豪杰的城市,别称“江城”,民国时期这是一个高度繁荣、被誉为东方芝加哥、综合实力一度仅次于上海的中国内地最繁华的城市,这个城市,就是武汉。

而且我这次在武汉的寻根之旅,恰巧赶上了清明的小假期,又遇上了阴雨连绵。身为北方人,终于了解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是什么概念。这次的武汉之行只停留了一个星期,没有见到好天气,基本上每天都在下雨。

汉军说,此时的武汉,一个月之内难得见到一次阳光明媚的日子。

在一个雨天的早晨,武汉的寻根之旅慕名来到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博物馆于年9月正式开馆,不收取门票,对游客免费开放,只需提前预约。

您可能对博物馆这个词很熟悉,全国大中城市基本上都建有属于这个城市的博物馆,讲讲这个城市过去的变迁,而称得上博物院的只是少数。

博物馆与博物院之别,大家都知道,“院”在文物和考古界应该占据更重的分量,比如我们所熟知的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南京博物院等等。而且今天要说的,是不太为人所知的武汉城市根系——武汉盘龙城遗址博物馆。

我第二次踏进这个景区的大门,是一年前,而那次,进入景区的时候,已经快关门了,所以,只是匆匆忙忙的走到盘龙城遗址处,没有去参观博物馆。而且这次,由于雨下得越来越大,只进不出的博物院遗址,也算是弥补了两次遗憾吧。

推荐您到盘龙城遗址公园游览,最好两处都去看看,这样才能对这个年前孕育于长江流域的商代古城有更深刻的了解。

从大门入口处不远处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进入后左转便看到了一座建筑,这就是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四月份的武汉,雨水不断,让树木更加青翠,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和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等地,都静静地伫立在这水光潋滟的地方。

而且去看看真正的城池遗址,要步行去园区大约半个小时。一座年前的城市,实际上已经看不到任何建筑了,只看到了一些遗迹和废墟,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看不清任何东西,那就是一堆圈起来的黄土地。

本专题介绍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园区不远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什么,里面还有哪些宝贝。首先,我们要看一下这些来自博物院的宝贝和介绍,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了解盘龙城遗址中黄土遗迹曾经是怎样的辉煌。

盘龙城在哪里,是怎样被人发现的?

盘龙城以盘龙湖的环抱而得名,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北郊盘龙城经济开发区内,距武汉市中心城区5公里。盘龙城遗址的发现,并非是西安兵马俑村民挖井偶然发生的,而是源于一次水灾。

一九五四年夏秋,我国长江中上游地区连续下大雨,雨水汇集长江和汉江,而身处两江交汇处的武汉,被洪水包围,危在旦夕,为此,全市组织了五千多名干部和一万多军民,抗洪多天,终于保住了华中重镇大武汉。

而且,在这次洪水中,一个古老的城市出人意料地被冲走了,这就是年前商朝在长江流域建造的一个重要城市,盘龙城,以扩大其统治范围。

早在公元前15世纪,就被考古界确认为盘龙城商代的古城遗址,面积约1.1平方公里,被认为是武汉城市发展的源头,武汉“城市之根”一词就是从这里来的。

盘龙城里都有哪些宝贝呢?

盘龙城是中国唯一基本未受破坏的商代早期城市遗址,其城址规模虽小,但“五脏俱全”。

盘龙城遗址发掘面积多平方米,发现了许多宫殿、大型建筑、手工作坊基地和50多座墓葬,出土各类文物近件,这些宝贝,基本上保存在盘龙城遗址博物院。

我们在馆藏中可以看到数以百计的出土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非常精美。也有大的建筑基地,贵族墓葬,作坊等等。两个宫殿的基址在宫城内,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前朝后寝”式建筑。

青铜器中的一件长41厘米,实为罕见;还有一件长达94厘米的玉戈,是我国出土规模最大的玉戈,显示了商代的军事实力。

除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外,还有当时的工具和武器,有斧、、,礼器有鼎、瓶、盘等,陶器出土最多。

盘龙城遗址和出土文物代表了当时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的最高水准,从而,也改变了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建国前,对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一直有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的说法。盘龙城的考古学发现,改写了这个说法,专家指出,长江流域,像黄河流域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它们共生共存。

盘龙城遗址于年被评为“20世纪中国大考古发现”;盘龙城遗址博物馆的“江汉泱泱商邑煌煌—盘龙城遗址陈列”入选29个展览,获得十大精品奖。

盘龙城遗址已列入第二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但现在来盘龙城遗址博物院,提醒有人数限制,游客要在线预约,扫码进入。

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展示了年前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让今天的人们能够阅读年前的历史,更重要的是,它见证了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

到了武汉,一定要看看这里,你会更了解大武汉的历史和文明发展进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34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