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未来的长江会变为第二条黄
昨天晚上,我发了一篇《营养学家罗云波:我天天吃转基因食品,根本不当回事》,结果在留言区再见一片乌烟瘴气。
污蔑中国科学家,他们的灵魂和黄河一样浑浊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俗语,叫做“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就像现今有些人不调查、不研究,喜欢张口就来,他们污蔑中国科学家“收了孟山都的钱”,这些诽谤者是给自己人格泼污水,他们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要受到世人的谴责,可谓“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他们的灵魂和黄河里的污泥一样浑浊。
而黄河之所以如此浑浊,就是因为含有的泥沙多。如果你矗立在三门峡附近,你会看见浑浊的泥流从脚下流淌而过。你会感觉到这是“血管大出血”!黄河和长江都是我们的“母亲河”,既然黄河已经这样了,那么在未来长江会变为“第二条黄河”吗?
三门峡
答案是:不会。如果再严谨一点,应该是这样表述: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长江不会变为“第二条黄河”。
其主要原因是这样的:
黄河之所以浑浊,是因为水流中的泥沙来源于上流沟壑破裂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的岩石土壤的结构成分比较特殊,天生就容易被水流冲刷带来。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广义上的黄土高原即黄土区,黄土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其中原生黄土38.1万平方千米,次生黄土25.4万平方千米,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和河套平原组成。黄土区的黄土颗粒很细,土质松软,植被不容易防护,所以容易被水流带走。只要黄河流经黄土区,天生就会浑浊。
沟壑破裂的黄土高原
而长江的上游和黄河上游不一样,地貌地质是迥异的。长江的上游基本不经过黄土区(仅嘉陵江支流的西汉水有区区面积平方千米的黄土区),而是经过基岩区。长江里虽然也有一些泥沙,但是都来源于上游的风化基岩。基岩是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这些新矿物的硬度比较高,颗粒尺度比较大。像一些河床处看到的鹅卵石,就是一种风化基岩。它们重量大,通常先汇集沉积在干支流的交汇处,后面经过天长地久的水流冲刷,逐渐变为较小的颗粒,再慢慢地被水流带向中下流。即使是较小的颗粒,其尺寸也大于黄土区的颗粒,而且数量很少。
西汉水
也就是说,长江的泥沙含量很少,远远少于黄河。据统计,黄河每立方米的水体含沙25.6千克,而长江每立方米的水体含沙1.19千克,差距非常明显。
就以长江的上游宜昌和黄河的上游花园口做对比,据年的观测数据,宜昌段含沙量仅有花园口段的五分之一。
长江的宜昌段
不止是泥沙量不同,水量也差距明显。黄河历史上经常改道,经常会出现季节性断流。一旦断流,黄河底部的河床上都可以直接行驶汽车。而长江的水流极为充沛,历史上没有断流过。据调查,黄河平均水量仅为长江的二十分之一。水量大了,就可以快速地把泥沙一路带走,一直冲进海洋中,否则就会沉淀下来。总体而言,长江的水量大、泥沙含量少,这是它在未来不会变为“第二条黄河”的主要原因。
长江美景
乌七八糟的自媒体就相当于黄河上游的黄土区,一个人如果天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034.html